您好,欢迎来到应急中国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应急产业

通过对突发事件和承载载体的研究,确定应急管理的研究目标,加强防护,从而实现有效地防护和科技减灾。

发布时间:2014-09-16 来源:网络 阅读:1726
突发事件、承载载体和应急管理这种三维体系构成公共安全科技的整体。

 

 

        在9月21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大会报告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说:“人们通过对突发事件和承载载体的研究,确定应急管理的研究目标,加强防护,从而实现有效地防护和科技减灾。”范维澄院士以《关于公共安全科技的思考》为题在开幕式上作了大会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说,经过多年实践和总结,公共安全科技界提出了公共安全体系的“三角形”模型,三个边分别是突发事件、承载载体和应急管理。突发事件、承载载体和应急管理这种三维体系构成公共安全科技的整体。

        目前我国公共安全涉及到四个大的方面:一是自然灾害,我们见到听到的地震、台风、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二是事故灾难,环境生态的灾难,安全生产在各个领域的事故。三是公共卫生事件,包括食品安全,群体不明原因的疾病,包括和人类密切相关的动物的一些疾病,像疯牛病、禽流感。四是社会安全事件,既包括了刑事案件,恐怖袭击,也包括了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和经济安全事件。

        范维澄院士指出,公共安全体系的“三角形”模型里面分布着灾害要素,灾害要素表现形式为物质、能量、信息。比如危化品的泄漏,它的灾害要素的类型是物质,对于地震来讲,灾害要素的类型是能量,对于火灾,燃烧释放的热能属于能量的性质,火灾经过化学反应以后生成的有毒有害,是物质形式,有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和群体事件的谣言,灾害要素的形式就是信息。除了研究灾害要素的表现形式之外,还要看灾害要素达到了一定的临界值或者有突发因素的时候,它可能变成突发事件。

        他解释说,如果用一段文字来概括,公共安全的三角形模式可以这样表述。研究突发事件的孕育、发生、发展到突变的演化规律,及其产生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等风险作用的类型、强度及其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对于承载载体,要对承载体在突发事件作用下和自身演化过程中的状态进行量化。同时,各类型承载载体也像人一样,有一个老化的过程,如果城市化发展到老龄的过程,有很多基础设施处于临界破坏的状态,即使没有突发事件的作用,承载载体在自身演化过程中也可能发生破坏,从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所以在这里要研究这样一些承载载体的状态和变化,研究可能产生的本体或者是功能的破坏,及其可能发生的次生和衍生事件。

        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紧系民生是国家紧迫和重大的战略需求,是政府部门企业与科教工作者共同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与社会人文科学的结合,是世界各国做好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共同趋势。公共安全科技蕴含深刻而复杂的科学技术内涵,具有长期的生命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范维澄院士在报告中介绍,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科技,“十一五”期间,在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研究了国家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其中一部分包含了对于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发展的预测,关于森林火灾蔓延的态势分析,把可燃物的类型、气象要素、地形要素作为输入条件,经过计算机模拟,能够得到火蔓延的速度和火烧的强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这样一些基本的数据,对于森警部队破火无疑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

        不过,范维澄院士强调,作为政府来应对突发事件,仅有个别模型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全系统、全流程和全体系的综合集成,在这样一个系统当中,要充分借鉴历史上如何处置类似突发试件的经验和教训,及时掌握当前态势,预测灾害发展的态势和可能带来的灾害性的后果,采取了应急措施之后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分享到:0
应急装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