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应急中国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内新闻

这是一场事关生死的“赛跑”——抗震救灾精神四川印记

发布时间:2021-11-16 来源:四川应急 阅读:946
记者了解到,几乎每个月,学校都会组织两次疏散演练,分别在教室和寝室进行。不同位置的疏散路线图,都明确张贴在每一层楼的显眼处。同时,对于安全疏散流程,学校设有专门的应对方案,从行政值日人员到安保处人员,再到后勤处、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等,都有明确且具体的对应内容。
    11月9日,回忆起一个多月前的那场地震,泸县二中副校长赵柱华感慨:“平时的功夫果然没有白费”。
  9月16日凌晨4时33分,泸州泸县发生6.0级地震,泸县二中第一时间疏散住校生,十钟后,校内所有住校生和校内住宿的教职工全部安全撤离到足球场。
  这是地震发生后泸州、泸县迅速反映的一个缩影。
  地震发生后,各路救援力量迅速向泸县集结。7时30分,四川(川南)紧急医学救援队已将第一个地震重症伤员转移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多学科专家立即开展会诊。
  此后,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自救意识敏锐,他救成果显著。“9.16”地震中,各支队伍与时间赛跑,与生死较量,以最大限度挽救群众生命、减低灾害损失。这也是近年来,泸州防震减灾意识和救援能力提升的生动诠释之一。
  一所学校,印证抗震意识提升
  泸县二中在地震中高效安全疏散学生的视频,经网络传播后,收获了大量好评。
  该校有学生7456名,其中住校学生6516名。作为泸县规模最大的学校,泸县二中为何能在紧要关头,组织学生高效安全避险?
  在赵柱华看来,这一方面得益于日常的演练,另一方面则归功于应急疏散机制的完善,“在常态化的演练中,学生们养成了安全意识,知道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办”。
  记者了解到,几乎每个月,学校都会组织两次疏散演练,分别在教室和寝室进行。不同位置的疏散路线图,都明确张贴在每一层楼的显眼处。同时,对于安全疏散流程,学校设有专门的应对方案,从行政值日人员到安保处人员,再到后勤处、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等,都有明确且具体的对应内容。
  10月7日,在总结了泸县地震中的经验和不足后,泸县二中修改、完善此前的学校应急流程,重新制定了《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关于预防自然灾害应急疏散“三个三”工作流程》,为学校的应急疏散工作提供了遵循纲领。
  “经过此次地震,我们将推动泸县各界进一步关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强化全民风险意识,筑牢红线底线。”泸县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提升防震减灾意识,常态化的应急演练不可或缺。
  前段时间,在一阵地震预警警报声中,泸州十二中4000余名学生弯着腰,弓着背,手拿教科书护住头部,快速撤离教室。4分50秒,全校师生全部撤离到安全区域。
  这是泸州市2021年学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月中的一幕。“提升安全意识,是孩子们一生的必修课程。我们将与教育系统共同谋划开展好‘安全课堂’,让同学们懂得防范、学会自救互救。”泸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通过在泸州全市范围内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现场宣传活动,泸州正全力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宣传各领域全覆盖。
  一个“背包”,见证救援力量增强
  作为四川(川南)紧急医学救援队中的“老”队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副护士长祝罗根认为,仅从一个“背包”的变化,便可感受到这些年,社会各界对提升防震减灾救援能力的重视。
  打开背包,帐篷、防潮垫、睡袋、一次性洗漱用品、医疗急救包等物品一应俱全。装得多,自然也重。祝罗根说,这个背包足足有30多斤,为此,川南分队在每一次应急培训中,都会加入负重练习,以增强队员的体能。
  “‘4.20’雅安芦山地震的时候,队员们去巡山,杵的是木棍,背的是竹篓。现在,每个人都有了‘五脏俱全’的背包,可以满足应急抢险中的多项基本需求。”祝罗根说。
  还有一个变化令队员们欣慰——今年,四川(川南)紧急医学救援队在队伍原有医疗组、护理组构架基础上,增设了后勤通讯保障组。“我们特意配备了厨师、水电工等。后勤保障跟得上,队员们才能更安心的在前线‘打仗’,这也是对‘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切实体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应急办主任尹崇光表示。 
  作为四川省卫生应急医疗救援支队之一,四川(川南)紧急医学救援队成立于2011年,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神经外科、骨科、儿科、心理卫生科等医护人员组成,先后参与了“4.20”芦山地震、“6.17”长宁地震、“9.16”泸县地震等多场地震救援。
  尹崇光告诉记者,除开日常训练,川南分队每年至少会组织两次为期8天以上的集中演练,涵盖救治方式、速度,设备运用、队伍统筹等内容。从建立之初的20人,到如今的60余人,十年里,这支队伍在不断壮大,有望在明年初实现120名队员。
  大灾如大考,有备而无患。建立专业的医疗救援队,只是泸州建立“全灾种、大应急”体系的一环。乘着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东风,今年以来,泸州市已建成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14支、市级应急救援队伍92支、区县专职救援队伍27支,“一主两辅”应急队实现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泸州市各类抢险救援队伍共参加演练1800余次,参与演练活动的城乡居民达150万人次,为应对突发事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最好体现。在它的引领下,我们更加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尹崇光说。
 

 

 

特别声明:部分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应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应急中国网是中急培(北京)应急技术中心运营的品牌。平台致力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释放创新潜能“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宣传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为宗旨,专注搭建国家级优质科技项目与市场对接合作的“互联网+科技”云平台,同时围绕着产业需求、行业引领、企业落地,整合各类资源形成闭环,通过开放、互动的工作平台,实现线上展示,线下落地,为科技园区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使科技成果真正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分享到:0
应急装备更多>>